今年,研究生将扩招18.9万人,研究生整体招生规模也将突破百万,达成历史性飞跃。研究生扩招之后怎么样保障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水平?记者就此对代表、委员和专家进行了采访。
扩招是国家进步策略需要
研究生扩招不止是应付疫情、减轻就业重压的一时之策,更是国家进步策略的需要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觉得,研究生教育是推行革新驱动进步策略和建设革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点,海外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占比常见在30%以上,而国内仅为15%,伴随国内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,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一步上移。
国内恢复学位规范以来,研究生教育获得让人瞩目的收获,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收获之一。然而,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弱点也渐渐遭到关注,如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、师资力量跟不上、研究生培养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。
在全国人大代表、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,双一流高校在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方面还有3个难题:一是怎么样突破学科壁垒,有效推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改革,培养拔尖革新人才。二是对标国际一流大学,怎么样推进研究生的原始革新,促进高水平科研成就的产生。三是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全民工程,怎么样在培养过程中有效借助社会力量,真的做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这是目前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难题和重点。
打造完善全周期培养机制
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角逐和科技角逐的集中体现,是建设革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点之一,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势在必行。
要分类施策、精确推进,让学术的更学术、专业的更专业,把常识革新能力和创业革新素质同时提上去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建议,一方面,要持续健全以提升革新能力为目的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,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,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,看重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练习,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培养;其次,要推进打造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,加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,强化产学结合和双师指导,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觉得,对专业硕士来讲,要明确职业性是其根本特点之一,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和学位审定的要紧考虑,并贯穿招生录取、课堂教学、实习实践、学位论文等全环节。
而对学术硕士,要以革新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,打造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。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监控和过程管理,通过同行评议等渠道,加大水平监管。而导师也要深入一线,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,大幅提升研究生的革新思维能力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授童金南则觉得要打造完善选才、育才、用才全周期培养机制。他说,一是严把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关。二是健全全方位育人机制,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责任,健全科教融合机制,提高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,提高国际交流水平。三是要加强分流淘汰力度,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与管理,严把出口关。四是关注关心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后续成长,帮助他们不只学有所成而且学有所用。
加大高素质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
提升研究生水平,导师是重点,需要加大导师的力量。全国政协委员、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说,在导师的遴选方面,可以学习德国严格的工科教授遴选标准,需要博士毕业+工业界经验,再回归校园,如此遴选出来的导师肯定是热爱科学、热爱教育的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觉得,在导师遴选上要破除唯职称、唯论文的导向,使一些出色的年轻人教师进入导师队伍,以扩充教师队伍数目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。
在全国政协委员、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看来,导师再忙,也应把学生培养作为第一责任,一方面加大学术引导,一方面着力培养完善人格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建议,国家和高校应着力减轻教师负担,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,让他们安心、静心、宽心从事育人和革新研究;同时,要完善考核办法,打造多维度、多层次的考核规范。(本报记者董鲁皖龙李萍唐琪本报记者尹晓军对本文亦有贡献)